用AI(Codex+Composio)一键分析Twitter上亚马逊CEO的AI战略
查看最终分析结果: Andy Jassy AI战略可视化分析 - 107条推文深度解析 + 交互式图表
你是否也想分析某个大佬的社交媒体观点,却被技术门槛挡在门外?我也不会写复杂代码,但用Codex+Composio只花了不到4小时就分析了亚马逊CEO Andy Jassy三年来的107条AI相关推文,生成了深度分析报告和交互式可视化页面。整个过程中,我只是提需求、做决策,AI自动完成了环境配置、API调用、数据分析和文档生成。这篇文章将还原真实经历,让你看到"文档驱动AI开发"如何让普通人也能完成专业级数据分析,以及这种能力对个人和团队的价值。
一个不会编程的人的尝试
2025年10月10日早上8点25分,我在Linode服务器上打开Codex,输入了一个模糊的想法:"帮我分析Andy Jassy在Twitter上关于AI的发言"。作为一个管理学背景的人,我对Python和API并不熟悉,唯一的优势是之前花了半天时间配置过Composio——一个集成了3000多个应用API的工具平台。当时觉得配置过程很繁琐,但今天才发现,这就是"基础设施投资"的价值——一次配置,长期受益。
Codex接到任务后,第一件事不是写代码,而是检查环境。它发现我已经安装了Composio,于是开始探索:查看可用的Twitter API、测试认证状态、列出所有72个Twitter操作。整个过程就像一个新手程序员在摸索陌生环境,但速度快得多——8:25到8:42这17分钟,它完成了通常需要半天的环境配置和工具验证。
这个阶段让我第一次理解什么叫"AI放大器":它不是魔法,不会凭空创造知识,但它能用最快的速度把已有工具组合起来,试错成本接近零。我只需要偶尔确认方向,比如"对,就用Twitter API"、"API密钥在.env文件里",其余的技术细节全部由AI处理。这种协作方式,让我这个外行也能指挥专业级的数据分析项目。
AI如何一步步完成任务
上午11:29,任务进入实质性阶段。Codex先做了一件很聪明的事:生成文档。它用composio actions --app twitter列出所有Twitter操作,然后用Python SDK读取每个操作的详细说明,最后在11:39分自动生成了一份6.8KB的twitter.md文档,用中文记录了全部72个API功能。这份文档不是事后补充,而是开发的一部分——它让我清楚地知道"通过Composio能在Twitter上做哪些事",也让AI在后续任务中有了参考手册。
有了工具清单,Codex开始抓取数据。11:46分,它编写Python脚本,调用TWITTER_FULL_ARCHIVE_SEARCH API批量获取Andy Jassy从2023年到2025年的所有推文。我在日志里看到进度实时更新:"Request 1: 100条...Request 2: 200条...",最终抓取了332条推文,保存为JSON文件。然后它自动做了第二轮过滤:用关键词匹配(AI、Bedrock、Anthropic、Claude、Agent等)筛选出107条与AI相关的内容。
这个过程中有个小插曲:Codex一开始只抓了最近100条,发现时间跨度太短(只有几个月),于是主动调整策略,扩展到2023-2025年全量数据。这种"基于数据反馈优化方案"的能力,很像有经验的数据分析师——不是机械执行指令,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。这让我意识到,AI的价值不仅是"执行",更是"自主优化"。
12:01分开始的数据分析更让我惊讶。Codex不需要我提示,就自动做了:月度发文频率统计、平均互动指标计算(点赞/转发/评论)、高互动推文排序、主题关键词分类(AI工具、AWS云、零售业务、政府关系等7大类)。这些分析任务我原本以为需要人工设计,但它根据数据特征就知道该算什么指标、该如何分类。
12:09分,Codex开始撰写深度分析文章《2023-2025年Andy Jassy的AI叙事全景》。这不是简单的数据堆砌,而是有观点、有结构的策略分析:它梳理出Andy Jassy的AI叙事主线(民主化、多模型、算力投资、内部实践、客户案例),提炼出关键数字(沙特50亿美元AI Zone、BT Group用Amazon Q生成10万行代码),甚至推断出亚马逊的战略意图("平台+工具+行业+安全"四层故事)。这些洞察是AI从107条推文中自主提炼的,不是我告诉它的。
最后的惊喜出现在12:14分:Codex生成了一个交互式HTML页面,包含时间线折线图、主题分布柱状图、代表性推文卡片,基于Chart.js实现,自适应手机和桌面浏览。整个可视化页面830行代码,从数据处理到图表配置到样式设计,全部自动完成。如果让我手动做,这个页面至少需要一天时间,而AI只用了5分钟。
这次经历教会我的事
回顾整个过程,最大的收获不是完成了一个分析项目,而是理解了"自然语言开发"的真实形态。
**技术门槛在降低,但系统思维更重要。** 我不需要记住Twitter API的具体调用方式,甚至不需要知道有哪些API。但我需要清楚自己要什么数据、用来做什么分析、希望得到什么输出。这种"目标导向"的思维方式,比具体的编程技能更关键。在整个项目中,我的作用不是写代码,而是在关键节点做决策:确认分析目标、选择数据范围、验证输出质量。这些决策塑造了项目方向,而AI负责执行细节。
**基础设施投资有长期回报。** 之前配置Composio时觉得麻烦(安装CLI、设置API Key、连接Twitter账号),但今天只花了不到4小时就完成了完整项目。这印证了我在《亚马逊六页纸》中提到的观点:前期在文档和基础设施上的投入,会在后续每个项目中产生复利效应。如果用传统方式(雇数据分析师手动分析),可能需要2-3天+更高人力成本;而有了Composio+Codex这套"基础设施",同样的分析可以在半天内完成,且方法可以复制到竞品分析、行业趋势研究、客户反馈挖掘等多种场景。
过程透明带来信任和控制。 整个项目生成了342行Codex日志,我能清楚看到每个步骤的时间、命令和结果。这种透明度让我既能放心让AI执行,又能在出问题时快速定位(比如发现12:50-13:02那次Twitter用户搜索失败,是因为API限制而不是代码错误)。未来无论是个人使用还是团队协作,这种"执行审计"能力都至关重要——管理者需要知道AI做了什么、为什么这样做、结果是否可信。
**AI是放大器而非替代品。** Codex并没有创造新知识,它只是把Twitter API、数据分析、可视化这些已有能力高效组合。我的作用是提供战略方向、验证关键结果、在AI困惑时(比如尝试Facebook API未果)及时调整策略。这种人机协作模式,让一个不会编程的人也能完成专业级分析,但前提是我必须清楚自己要什么——AI放大了执行力,但战略判断仍然依赖人。
亮点与不足
整个过程中,几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。Codex的自主纠错能力很强:在验证Composio安装时尝试了多种方案(pip search、python -m、SDK导入),每次失败后立即切换,从不在同一个错误上停留超过1分钟。它的渐进式任务拆解也很清晰:把"分析推文"拆成环境验证→API探索→文档生成→数据抓取→关键词过滤→统计分析→文章撰写→可视化呈现,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输入输出,我可以随时介入调整。
但也有不够完美的地方。在探索Facebook API时,Codex花了30多分钟尝试各种CLI和SDK方法,最终只获得了动作名称列表,没有详细参数说明——这暴露了Composio对某些平台的文档支持还不够完善。在验证Composio安装阶段(8:27-8:42),AI多次尝试相似命令(如python -m composio和python3 -m composio),浪费了一些时间,如果能更快建立"已尝试方案"的记忆,效率会更高。另外,任务执行中出现了两次中断(11:30和12:42),虽然AI能恢复工作,但这说明长时间运行任务时需要更完善的checkpoint机制。
最终成果与价值
用时: 3小时49分钟 (8:25-12:14)
分析目标: Andy Jassy在Twitter上的AI战略布局
分析方法: Composio Twitter API集成 + Python数据处理 + 自动化文档生成 + 可视化呈现
Agent分工:
生成文件:
商业价值: 这套方法不是一次性项目,而是可复制的能力。同样的流程可以应用到:竞品动态监测(分析竞争对手社交媒体策略)、行业趋势研究(追踪关键人物对新技术的态度)、客户反馈挖掘(从社交媒体评论中提取产品改进建议)。对个人而言,这是从"消费信息"到"生产洞察"的能力跃迁;对团队而言,这意味着数据分析能力可以从专业部门扩散到每个需要决策的岗位。
下次如何做得更好
如果再做一次类似项目,我会提前准备一份"六页纸"格式的需求文档,明确写清楚:目标(分析什么人的什么观点)、关键指标(需要哪些维度的数据)、预期输出(文章、图表还是原始数据)、技术约束(API限制、数据范围)、风险应对(如果数据不足怎么办)、交付标准(什么算完成)。这种结构化需求可以让AI从一开始就按最优路径执行,避免走弯路。
另外,应该建立一个"工具能力清单"库,记录Composio、Codex等工具能做什么、不能做什么,作为后续任务的快速参考。这次花了近20分钟探索Composio的功能,如果有文档在先,这个时间可以省下来。
最重要的是设置质量检查点:在数据抓取完成后、分析报告生成前,加入人工审核环节,确保数据质量和分析方向正确,而不是等到最后才检查。这次虽然结果不错,但过程中如果数据有误(比如API返回错误数据),我可能很晚才发现,返工成本会很高。
**欢迎加我好友,一起探索AI的高效用法。** 在这个时代,掌握AI工具不是为了取代程序员,而是让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想法——只要你知道自己要什么,AI就能帮你实现。更重要的是,这种能力正在重新定义"技术门槛":未来的竞争力不在于会不会写代码,而在于能不能清晰表达目标、设计合理流程、验证输出质量。这正是管理思维与AI能力的结合点。